TF-IDF与余弦相似性的应用

发布 : 2017-02-12 分类 : 大数据 浏览 :

自动提取关键词

1
有一篇很长的文章,要用计算机提取它的关键词,完全不加以人工干预,如何才能正确的做到?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一个容易想到的思路,就是找到出现次数最多的词。如果某个词很重要,它应该在这篇文章中多次出现,我们进行"词频"(Term Frequency,缩写TF)统计

但是,统计出现次数最多的词却是---"的""是""在"---这一类最常用的词,它们叫做"停用词"(stop words),表示对找到结果毫无帮助,必须过滤掉的词

假设我们把它们都过滤掉了,只考虑剩下的有实际意义的词,这样又会遇到另一个问题,可能会发现"中国""蜜蜂""养殖"这三个词的出现次数一样多。

这是不是意味着,作为关键词,它们的重要性是一样的?

显然不是这样!因为"中国"是很常见的词,相对而言,"蜜蜂""养殖"不那么常见。

如果这三个词在一篇文章的出现次数一样多

有理由认为,"蜜蜂""养殖"的重要程度要大于"中国"

也就是说,在关键词排序上面,"蜜蜂""养殖"应该排在"中国"的前面

我们需要一个重要性调整系数,衡量一个词是不是常见词

如果某个词比较少见,但是它在这篇文章中多次出现,那么它很可能就反映了这篇文章的特性,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关键词。

用统计学语言表达,就是在词频的基础上,要对每个词分配一个"重要性"权重

最常见的词("的""是""在")给予最小的权重

较常见的词("中国")给予较小的权重

较少见的词("蜜蜂""养殖")给予较大的权重

这个权重叫做"逆文档频率"(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,缩写为IDF)

它的大小与一个词的常见程度成反比

"词频"(TF)和"逆文档频率"(IDF)这两个值相乘,就得到了一个词的TF-IDF值

某个词对文章的重要性越高,它的TF-IDF值就越大

所以,排在最前面的几个词,就是这篇文章的关键词。

1.计算词频

1
词频(TF) = 某个词在文章中的出现次数
1
考虑到文章有长短之分,为了便于不同文章的比较,进行"词频"标准化。
1
2
3
4
5
词频(TF) = 某个词在文章中的出现次数/文章总词数

or

词频(TF) = 某个词在文章中的出现次数/该文出现次数最多的词的出现次数

2.计算逆文档频率

1
需要一个语料库(corpus),用来模拟语言的使用环境。
1
逆文档频率(IDF) = log(语料库的文档总数/包含该词的文档数+1)
1
2
3
如果一个词越常见,那么分母就越大,逆文档频率就越小越接近0
分母之所以要加1,是为了避免分母为0(即所有文档都不包含该词)
log表示对得到的值取对数

3.计算IF-IDF

1
IF-IDF = 词频(TF) * 逆文档频率(IDF)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TF-IDF与一个词在文档中的出现次数成正比,与该词在整个语言中的出现次数成反比

所以,自动提取关键词的算法就很清楚了,就是计算出文档的每个词的TF-IDF值,然后按降序排列,取排在最前面的几个词

还是以《中国的蜜蜂养殖》为例,假定该文长度为1000个词,"中国""蜜蜂""养殖"各出现20次

则这三个词的"词频"(TF)都为0.02。

搜索Google发现,包含"的"字的网页共有250亿张,假定这就是中文网页总数。

包含"中国"的网页共有62.3亿张,包含"蜜蜂"的网页为0.484亿张,包含"养殖"的网页为0.973亿张。

则它们的逆文档频率(IDF)和TF-IDF如下:

Markdown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从上表可见,"蜜蜂"的TF-IDF值最高,"养殖"其次,"中国"最低

(如果还计算"的"字的TF-IDF,那将是一个极其接近0的值)

所以,如果只选择一个词,"蜜蜂"就是这篇文章的关键词。

除了自动提取关键词,TF-IDF算法还可以用于许多别的地方。

比如,信息检索时,对于每个文档,都可以分别计算一组搜索词("中国""蜜蜂""养殖")的TF-IDF,将它们相加,就可以得到整个文档的TF-IDF。这个值最高的文档就是与搜索词最相关的文档。

TF-IDF算法的

优点是简单快速,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。

缺点是单纯以"词频"衡量一个词的重要性,不够全面,有时重要的词可能出现次数并不多

而且,这种算法无法体现词的位置信息,出现位置靠前的词与出现位置靠后的词,都被视为重要性相同,这是不正确的。(一种解决方法是,对全文的第一段和每一段的第一句话,给予较大的权重。)

找出相似文章

1
2
3
什么是"余弦相似性"

为了简单起见,我们先从句子着手。
1
2
3
句子A:我喜欢看电视,不喜欢看电影
 
句子B:我不喜欢看电视,也不喜欢看电影
1
2
3
4
5
怎样才能计算上面两句话的相似程度?

基本思路是:如果这两句话的用词越相似,它们的内容就应该越相似

因此,可以从词频入手,计算它们的相似程度

1.分词

1
2
3
句子A:我/喜欢/看/电视,不/喜欢/看/电影

句子B:我/不/喜欢/看/电视,也/不/喜欢/看/电影

2.列出所有的词

1
我,喜欢,看,电视,电影,不,也。

3.计算词频

1
2
3
句子A:我 1,喜欢 2,看 2,电视 1,电影 1,不 1,也 0

句子B:我 1,喜欢 2,看 2,电视 1,电影 1,不 2,也 1

4.写出词频向量

1
2
3
句子A:[1, 2, 2, 1, 1, 1, 0]

句子B:[1, 2, 2, 1, 1, 2, 1]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如何计算这两个向量的相似程度

我们可以把它们想象成空间中的两条线段,都是从原点([0, 0, ...])出发,指向不同的方向

两条线段之间形成一个夹角,如果夹角为0度,意味着方向相同、线段重合

如果夹角为90度,意味着形成直角,方向完全不相似

如果夹角为180度,意味着方向正好相反

因此,我们可以通过夹角的大小,来判断向量的相似程度

夹角越小,就代表越相似

Markdown

1
上图的a和b是两个向量,我们要计算它们的夹角θ。余弦定理告诉我们,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求得:

Markdown

Markdown

1
假定a向量是[x1, y1],b向量是[x2, y2],那么可以将余弦定理改写成下面的形式

Markdown

Markdown

1
2
3
4
5
数学家已经证明,余弦的这种计算方法对n维向量也成立

假定A和B是两个n维向量,A是 [A1, A2, ..., An] ,B是 [B1, B2, ..., Bn]

则A与B的夹角θ的余弦等于

Markdown

1
使用这个公式,我们就可以得到,句子A与句子B的夹角的余弦。

Markdown

1
2
3
4
5
余弦值越接近1,就表明夹角越接近0度,也就是两个向量越相似,这就叫"余弦相似性"

所以,上面的句子A和句子B是很相似的,事实上它们的夹角大约为20.3度。

由此,我们就得到了"找出相似文章"的一种算法:
1
2
3
4
(1)使用TF-IDF算法,找出两篇文章的关键词;
(2)每篇文章各取出若干个关键词(比如20个),合并成一个集合,计算每篇文章对于这个集合中的词的词频(为了避免文章长度的差异,可以使用相对词频);
(3)生成两篇文章各自的词频向量;
(4)计算两个向量的余弦相似度,值越大就表示越相似。
1
"余弦相似度"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算法,只要是计算两个向量的相似程度,都可以采用它。
本文作者 : Matrix
原文链接 : https://matrixsparse.github.io/2017/02/12/TF-IDF与余弦相似性的应用/
版权声明 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出处!

知识 & 情怀 | 二者兼得

微信扫一扫, 向我投食

微信扫一扫, 向我投食

支付宝扫一扫, 向我投食

支付宝扫一扫, 向我投食

留下足迹